改革开放四十年 平原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晋德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40年来,平原全县上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开放,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壮丽篇章,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整个平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四十年巨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原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制订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经济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和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跨越发展。 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与1978年的0.58亿元相比翻了接近9番,年均增长16.9%。 1978-1992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9%,经济总量连续上了几个台阶。 1992年以后,平原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1992-2017年全县GDP年均增长15.5%。从经济总量变化轨迹看,全县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0.58亿元到1994年突破10亿元用了16年时间,由1994年的10亿元到2008年突破100亿元用了14年时间。 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1249元,比1978年增长395倍,年均增长17%。

2、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9.2 :17.7 :33.1调整为2017年的13.2 :47.2 :39.6,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6.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由以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二是需求结构逐渐转型。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全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投资率逐步上升的格局。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为153.66亿元,是1986年1105万元的1390倍,平均每年增长20.9%。

3、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进行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融入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步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农业经济由单一型向多元型成功转变。伴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适应市场需求,向着高产、高效和特色、绿色多元化农业方面转变,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 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32.0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5.4倍。其中,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9万公顷,相比1978年5.5万公顷,上升了20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2017年粮食总产达97.08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78年10.86万吨的8.9倍。人均占有量大幅提升, 2017年人均粮食是1978年的8.4倍。

4、工业经济实现由小到大、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改革开放使平原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通过企业改制、改组,工业企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成功地实现了重大突围,园区工业迅速发展,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重点企业茁壮成长。从平原工业发展历程看,先后经历了缓慢发展、艰苦探索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2017年平原工业总产值达到812.36亿元,比1978年的1.0亿元翻了9番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平原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25个大类的具有现代工业化特征的产业体系。

工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平原县工业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级的转型阶段,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大力推进,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7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10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23%。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2.3%.

工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工业发展逐步从数量增长向数量、效益双增长的方向转变。 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40.72亿元,比1978年的6400万元增长1156倍,年均增长20.4%;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65.02亿元,分别比1978年的0.73亿元增长88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5%。

5、基础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原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明显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融资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资金来源呈多样化,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投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153.66亿元,是1978年的2.75万倍,年均增长30.0%。加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生产性项目投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 “瓶颈”制约基本得到缓解。逐步建成了现代化程度较高、集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运输网。京沪铁路和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平原县南北。通过加大投入,大规模修建翻建,改变了全县公路数量少、质量差的状况。拓宽、修建了国道、省道以及县乡公路通道。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2017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413.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0.7千米。 100%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公路密度达213千米/百平方千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路,确立了交通枢纽地位。方便快捷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通信网络已经建成。2017年,全县邮电业业务总量21130万元,是1978年的704.3倍。固定电话用户2.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5.02万户,互联网用户8.23万户。

6、国内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供给能力和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商品货源日益充裕,价格平稳,供需两旺,国有商业和供销社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被打破。门类齐全、城乡贯通、面向全国的商业销售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商品销售的大幅增长,形成了城乡繁荣兴旺的消费市场。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9.89亿元,比1978年的0.45亿元增长223.2倍,年均增长15.6%。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消费市场中日益发展,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体。

7、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对外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得到逐步发展。从平原对外经济发展历史进程来看,1978-1992年,全县出口主要是棉花和草柳编制品,机械厂是唯一的工业产品出口企业。1992年外贸出口额只有598.9万元,其中机械加工产品416万元。2017年自营出口11936.2万美元,比1992年增长163倍,主要产品涵盖了化工、服装、电子、高档五金件和农产品深加工产品。为平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出口市场已扩展到34个国家和地区,多元化发展分散了出口贸易的风险。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

8、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信贷规模不断扩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财税体制和金融体系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建立了分税制,把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开,财政收入和金融信贷同步发展。2017年,平原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197万元,比1978年的346万元增长256.8倍,年均增长15.7%。截止2017年底,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4.35亿元,是1978年的2733.4倍,年均增长23.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73.72亿元,是1978年的258.2倍,年均增长15.7%。

9、人民生活显著提升

(1)人民收入显著提高,居民储蓄连年上升。改革开放后,采取了调整工资、恢复奖励制度、增加各种津贴等措施,使城镇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免除农业税,种粮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全县农民基本进入小康生活水平。201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以前无资料)的3300元增加到2017年的2464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8.2元增加到2017年的13360元。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201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2.69亿元,是1978年的11143.6倍,人均储蓄余额33302元,是1978年的9525倍。

(2)居民消费增长稳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在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的同时,居民家庭各项支出增长稳定。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646元,比1996年增长1030.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60元,比1978年增长1330倍。食品消费更加注重营养搭配,衣着消费呈多样化、时装化、个性化和品牌化;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过去所梦想的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如今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用的方面,由注重经济耐用向注重多功能、高档次方向发展,液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家用汽车已进入普通人家。

二、改革开放跨越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平原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全会确立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建设总方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017年同1978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由0.52亿元增长到221.7亿元,增长425倍,年均增长17.3%。4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3.0%、 20.0%和17.5%,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部分。这40年是平原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波动最小的时期,也是平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7年同1978年相比,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27倍,年均增长14.9%。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84年),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农村。平原在全国率先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按照“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的工作思路,冲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突破性地发展到历史最高峰,产量达到4.09万吨,农民依靠政策种棉脱贫致富,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元,比1978年增长11.6倍。

2、第二阶段(1985-1991年),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改革由粮棉种植向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城市经济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实行了以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这一阶段,平原人民逐渐认识到加快发展工业是摆脱经济落后状态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工业的时机基本成熟,工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3、第三阶段(1992-2002年),这一阶段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取得一定突破的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农村改革方面,主要围绕促进农业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即由粮食主导型向多种经营主导型转变,由多种经营主导型向乡镇企业主导型转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在城市改革方面,深化企业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开始向多元化转变。这一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9.7%。地方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0.2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亿元。2002年二、三产业比重比1978年提高24.1个百分点,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基础。

4、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是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叠加最多的阶段。全县认真贯彻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进入稳中求快、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轨道。从2003年到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2%。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启示

改革开放年来,平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

(一)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是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冲破习惯定势,不能冲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高,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什么时候思想有了大的解放,什么时候就会迎来大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性、根本性的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必须把解放思想摆到领先位置。

(二)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目前平原经济总量有一定规模,但基础仍然薄弱。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新阶段,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研究制定适合平原实际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活力、绿色、富裕、和谐新平原。

(三)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在实践中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好重点、实际和节奏。平原县坚持在发展中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把中央和省市精神与平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在结合中出思路、出特色、出成效。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深化改革,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富民强县、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必须始终坚持扩大开放。平原经济总量有待提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努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巧借外力,引进经验、引进人才、引进资金,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平原县名片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先进县

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全国粮食生产产粮大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

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县

山东省健康促进试点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级示范县山东省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县

山东省园林城市

山东省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县

作者:田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