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民的勤劳与智慧——平原“粮王”董振远的高产经

今年秋分时节,响应国家号召,平原县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其中一项内容,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营造全社会重农抓粮的浓厚氛围,平原县开展了玉米 “粮王”评选。在经过严格的预选、现场脱粒实测、签字公正后,王杲铺镇董博泉村农民董振远以亩产812.33公斤的成绩成为全县玉米 “粮王”,远超第一名90多公斤。

如此高的亩产如何取得?我们前往董振远家,一探究竟。

从王杲铺镇向南驱车五分钟就来到董振远家。四间平房整洁宽敞,推拉式的现代玻璃窗明亮干净,房前东西两边各堆叠着一排整齐金黄的玉米,后院一颗柿子树刚刚成熟,在秋风中果实累累,橙红可人。

“我这玉米40多个粒,他们那个都达不到我这个”,我们一进门,“粮王”董振远随手拿起院里一颗饱满金黄的玉米,得意地说。

今年73岁的董振远种了一辈子地,是村里的种粮老把式,家里种了20多亩地。 “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说起高产经验,董大爷认为最重要的,勤劳是关键。

今年夏天,我县天气炎热干旱,六月未得到一场饱雨,雨水不足。玉米虽是较耐旱的农作物,但拔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点,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 “村上很多人家的庄稼由于浇水不及时,连正常玉米粒都结不出。”

感觉到今年天气状况的异常,董振远一有时间就到地里观察走动,及时掌握旱情,只要发现玉米地缺水干旱就及时浇水,保证了玉米的正常生长,托住了欠收的颓势。

“人勤地不懒”,但是多年的种粮经验,董振远深知,种粮还得靠知识和智慧。

“今年高产,还因为咱的化肥配比合理,地犟的好”。董博泉村的土地属白沙地,跟红土地相比并没有优势。但董振远是村里的农机手,地耕的好,疏松了土壤,使死土变为活土,生土变为熟土,改善了土壤水热气状况,加强了透水和蓄水力,使自家土地相比于红土地也毫不逊色。

董振远对肥料的使用经验也很丰富。氮是玉米吸收最多的元素,其他依次是钾磷钙镁硫,苗期玉米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小,需肥占全肥量百分之二十左右,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快,需肥占比百分之八十多,授粉后吸收量下降,这阶段需肥量百分之十三适宜。丰富的肥料配比知识和使用经验,使玉米在各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合理的营养,最终才培养出高产的 “粮王”玉米。

在施二遍肥时,为保证肥料的营养不流失,董振远20多亩地都硬是顶着太阳,人工用小篓遍洒,使玉米充分吸收精耕细作的肥料养分。

得了个 “粮王”的名头,让种了一辈子地的董振远备受关注,村里的乡亲们纷纷来 “取经”,董振远不藏着不掖着。

“现在都说现代农业,种田也是越来越机械化、科学种田。我相信,在加上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我们的单产还会更上一层楼”。记者 张壮壮 通讯员 杨振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