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特色产业成群众致富“金钥匙”

平原县桃园街道后迟村村民赵宗庆正在为豆角苗浇水

德州新闻网讯 一张老照片,挂在平原县桃园街道后迟村两委办公室的墙上,并不起眼。记者路过时停下脚步仔细看,那是一个破旧的老大棚。

“它是我们村第一个大棚,当时一年能产种子150斤,视为宝贝。”后迟村党支部书记迟吉华回忆当年。而现在,连绵起伏,整齐排列,大棚成了后迟村的“聚宝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大棚里,农户正忙着栽种黄瓜苗。“我们一家6口人,承包了20个大棚,年收入有二十几万。”种了14年大棚的后迟村村民赵宗庆皮肤黝黑,将锄头放下,欢喜着对记者说,自从种上大棚,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了。

1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指着种地翻身是不可能的,还是得发展产业。”说起当初开始发展黄瓜育种时,迟吉华总结为“两难三怕”,“调地难、建棚难”,怕头三年没收成、怕农民不懂技术、怕价格起落大。所以桃园街道决定在后迟村发展大棚产业、推进脱贫攻坚时,就先把这些问题摆在了首位,前后出台10多条激励、保障措施:通过“三权分置”开展闲散宅基地整治,重新整理全村土地,协调天津德瑞特公司出资建棚,承包农户每亩地只需缴纳600元费用,成立专业合作社并邀请专家亲自传授农户种植技术,间歇季种植蔬菜……

几年的时间,后迟村就凭借4万斤黄瓜种子的年产量,成为了全省最大的黄瓜“种子村”。去年为了壮大产业,市派平原县桃园街道乡村振兴服务队和村集体又共同整合了100万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改建旧棚和引进智能设备。目前后迟村共有标准化大棚160个,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种起了大棚,每年给农户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也从15年前的1万元,去年增长至20万元。为了增加收入,农户在大棚空闲季又种上了长豆角、甜瓜、哈密瓜等果蔬,并成功注册“尉迟园”商标。过去这是他们村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是致富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平原县充分发挥位于京、津、济、石四大城市经济圈交汇处的优势,支持多个乡镇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德原街道新规划了1000多亩的小米椒订单农业;腰站镇锅培口村,一株引进的康乃馨“开出”了花卉大产业;张华镇建成300亩的华海农业产业园,芦笋供不应求;前曹镇世纪风农业产业4号园投资1000万元新建自动化玻璃温室一栋、高标准棉被拱棚4栋,年可提供种苗4000万株。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主导产业在平原乡村“生长”,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平原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有568家,流转土地21.6万亩,这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凯章介绍,现在平原县已建起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4个,全县菜农共1万多户,去年销往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蔬菜超60万吨。

平原融媒记者 董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